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贵州35万投资纠纷十二年未解 关键证据真伪成谜

2010年夏天,贵州润达油品公司的两位创始人颜克华、谢忠林与同村村民杨某国签下一纸《入股协议》,约定杨某国出资35万元合伙经营,期限两年。谁也未曾料到,这份看似普通的商业合作,会在六年后演变成一场扑朔迷离的诉讼拉锯战,甚至牵扯出“庭审笔录疑似篡改”“证据原件离奇消失”等匪夷所思的争议。

两份关键文书真假成谜

据颜克华、谢忠林陈述,杨某国实际仅转账25万元入股款,并于2012年通过借款、车辆变现等方式收回26.9万元。然而,2016年杨某国却手持一份2012年9月签署的《借据》和《资付借条》,将二人诉至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法院,主张30万元债权。颜、谢坚称,这两份文件是杨某国以“办理银行贷款需手续证明”为由骗取,款项从未实际支付。

“他拿着空头借条打官司,我们提交的还款凭证却在法庭上‘消失’了。”颜克华提供的多份银行转账记录和《收款收据》显示,杨某国曾书面确认“尚欠公司25万元投资款”,但这些材料未被一审判决采信。更蹊跷的是,二人声称当庭提交的9份证据原件均未被归入卷宗,仅退回的一份收据“纸张破损,签字处被撕毁”。

21页庭审笔录遭质疑:当事人称“非本人签署”

案件二审期间,颜克华、谢忠林意外发现,一审卷宗中的庭审笔录与记忆严重不符。“开庭不到3小时,却冒出21页笔录,且只有最后一页有签名。”谢忠林比对着从法院调取的复印件,指出笔录内容存在多处矛盾,“我们当庭否认的‘自认’陈述,竟被白纸黑字记录在案。”

更令人生疑的是,二人回忆称,法官曾要求他们在多张空白签名页按手印,声称“用于鉴定检材”,但全程未启动任何鉴定程序。2021年,他们向贵州省司法巡视组反映此事,但鉴定结果未对外公开。

案外人卷入争议

纠纷漩涡中,案外人罗某红的角色同样耐人寻味。颜克华指控,罗某红曾在另案中虚构20万元股金,后通过“和解协议”执行走公司48万元;而杨某国诉讼中的关键证据——30万元借据,恰与罗某红2013年案件中的“35万元欠款记录”高度吻合。

“他们用一套说辞在两个案子里‘循环论证’。”谢忠林翻出一摞泛黄的会议记录本,上面记载着2012年杨某国“需贷款30万入股”的承诺,但后续无任何转账凭证。

颜克华表示,其多次申请调取关键证据未获准许,但已掌握伪造和解书、虚假庭审笔录等证据,包括审判人员穆某、文某涉嫌违规签名的文书,穆某涉嫌伪造罗某红的'和解协议',颜克华、谢忠林于2024年调取案卷时才知晓。此外,受害人指控相关案件系杨某国与法院人员合谋虚构,并提供了人证、物证及录音证据。相关诉讼已致公司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万元,并导致家庭变故。

当事人诉求

颜克华、谢忠林请求司法机关对涉事法官文某、穆某及杨某国立案侦查,追究几人刑事责任。同时,希望有关部门对案涉民事判决启动复查,核实证据真实性及审理程序的合法性。目前,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法院未对相关指控作出回应。

一场持续十二年的诉讼,两份真假难辨的文书,三份截然相反的“事实版本”——当司法程序遭遇“证据迷雾”,真相究竟被隐藏在哪一页庭审笔录之下?随着技术鉴定手段的介入,这起看似普通的民事纠纷,正等待一个足以穿透迷雾的答案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青海新闻热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5 by 青海新闻热线 qh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